电话:13661880482
关闭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AI资讯 > AI热点

GPT-4o背后的神仙团队:项目负责人只有本科,中国顶校校友在列

来源:创智合力人工智能人才服务平台 时间:2024-05-23 作者:创智合力人工智能人才服务平台 浏览量:

发布会上,OpenAI展示了新一代大模型GPT-4o,令一众同行如坐针毡。然而,一向喜欢整个大新闻的奥特曼,这次却没有亲自上阵,而是将聚光灯留给了首席技术官米拉·穆拉蒂(Mira Murati)。


图片1.png

Mira Murati


和首席科学家伊利亚一样,米拉也是位典型的技术精英:

她曾在达特茅斯学院学习机械工程,并在法国航空公司Zodiac Aerospace担任过高级工程师。后来,米拉又加入了特斯拉,领导了Model X电机系统的开发。在这过程中,米拉开始接触自动驾驶,对人工智能的兴趣与日俱增。

最终,她被奥特曼招至麾下。

马斯克曾经在采访中说到,OpenAI推出ChatGPT最核心的意义其实只是在于,创造了一个人机交互的界面——ChatGPT,让普通人能够用文字与AI交流。然后普通人突然之间意识到,现在的AI到底能做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了。因为其实在ChatGPT出现之前,大语言模型的技术已经在实验室中存在了很长时间,并且发展出很强的能力,只是普通人没有机会体验到它到底多么强大。


而承载着这个重任的OpenAI Omni Team,居然只有18个人,其中4名华人,团队包括项目负责人在内,几乎都是90后。


人工智能的竞争,永远延续着这样一条规律:人才第一,数据第二,算力第三。OpenAI的高层,清一色都是米拉这样的技术精英。如此庞大的人才军火库,才是OpenAI遥遥领先的秘密。


然而,OpenAI的“军火库”中,不仅有传统技术精英,还有更多“非常规天才”。


例如GPT-4o的多模态负责人Prafulla Dhariwal,实际只有本科学历。


图片

团队领导 Prafulla Dhariwal


领导Omni Team的这位印度大佬根据教育背景推测是个90后,团队成员大部分都是博士毕业生,可他的教育经历仅仅是本科毕业

图片3.png

来源:linkedin


他在本科毕业之后就以研究实习生的身份直接加入了OpenAI。一直在OpenAI工作到现在。

图片4.png

来源:Linkedin


在他的整个研究生涯中,参与过强化学习,无监督学习,Scaling Law等几乎所有的机器学习的前沿研究,也参与了包括DALL·E 2,GPT-3,DALL·E 3等关键的项目。

图片20.png

来源:Linkedin


他在上大学前,曾经代表印度拿到过IMO(国际奥数)的金牌,也担任过奥数代表队的教练。妥妥的少年天才级别的人物。


从他的经历看来,虽然一般来说,AI研究科学家的门槛是一个博士学位,而领导AI研究科学家的门槛,可能需要是“只有本科学位的AI研究科学家”。


翻了大量简历后发现,OpenAI的人才招募,有两个显著的特征,即“两不看”:


一是不看学历。在大型研究机构当中,博士学历通常都是求职的敲门砖。

杨立昆曾提及,Meta将研究岗分成两类:基本只有博士学历的人,才有机会担任研究科学家(Research Scientists),剩下的都是研究工程师(Research Engineers),逼格直接掉了一个档次。

但OpenAI没那么多讲究。


二是不看资历。OpenAI非常敢于让新人挑大梁。

Aditya Ramesh在研究DALL·E时,其实转正没多久。如今,这位仅有6、7年工作经历的印度年轻人,已经先后在DALL·E 2、DALL·E 3、GPT-4,以及Sora的论文中,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当然,OpenAI内部也有不少传统意义上的超级精英。

例如Sora的另一位主导者Tim Brooks,虽年轻,却资历颇深。他的老师Alyosha Efros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泰斗,自己也曾在谷歌、英伟达等大厂,从事过人工智能研究。而以奥特曼为首的管理层,其履历多是清一色的硅谷大厂。


OpenAI通常会让少数超级精英,带着年轻且才华横溢的技术天才们,一同搞科研。


GPT-4o团队

5位华人做出关键贡献

就像之前爆火的Sora一样,OpenAI这些瞩目的项目中从来不缺乏华人的身影——


01

Li JING

图片5.png

来源:Linkedin


这位毕业于北大物理系的华人小哥曾经参与了DALLE-,Sora。这次GPT-4o的发布也有他的贡献。


他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博士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

图片6.png

来源:Linkedin


他自己曾经创过业,也在Meta全职工作过2年半,在2022年加入了OpenAI。

图片7.png

来源:Linkedin


02

Jiahui Yu

图片8.png

来源:Linkedin


他本科毕业于中科大,博士毕业于UIUC。他现在是OpenAI感知团队的负责人。

图片9.png

来源:Linkedin


他曾经是谷歌Gemini多模态的负责人之一,2023年被OpenAI挖了过来。

图片10.png

来源:Linkedin


03

Yu Zhang

图片11.png

来源:Linkedin


他本科毕业于上海交大,博士毕业于MIT。

图片12.png

来源:Linkedin


他在微软亚研院实习过,之后加入了谷歌DeepMind,从2023年起加入了OpenAI。

图片13.png

来源:Linkedin


04

HUIWEN Chang

图片14.png

来源:Linkedin


她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之后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图片15.png


来源:Linkedin


在加入OpenAI之前,一直在谷歌担任研究科学家。

图片16.png

来源:Linkedin


05

Qiming Yuan

图片17.png

来源:Linkedin


他在GPT-4o团队中负责语言的预训练数据处理,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硕士毕业于德州奥斯丁。

图片18.png

来源:Linkedin


在2018年加入OpenAI之前,他曾经在Dropbox和微软工作过。

图片19.png

来源:Linkedin


OpenAI的用人哲学

看似不拘一格,实际上OpenAI的招聘向来以严苛著称。2017年时,曾有人在海外论坛Reddit上,分享过OpenAI的面试经历——

在通过初步筛选后,他先后经历了4轮面试,其中包括1次演讲、2次研究面试,以及1次编程面试,堪比过五关斩六将。并且,2次研究面试的方向还不一样,一次考察技术知识储备,另一次则侧重哲学探讨,要求应聘者分享对人工智能技术演进的思考。

微信扫一扫分享资讯
微信公众号
手机浏览

Copyright C 2024 创智合力人工智能服务平台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沪ICP备2024052536号-1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昆阳路1508号2幢2层 EMAIL:service@aiosta.org.cn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