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13661880482
关闭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AI资讯 > AI时事

重磅!2024政府工作报告: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来源:创智合力人工智能人才服务平台 时间:2024-03-06 作者:创智合力人工智能人才服务平台 浏览量:
图片


以科技创新为引擎

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崛起

在当下的经济语境中,新质生产力已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科技创新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的关键,特别是在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的引领下,新质生产力将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与潜力。


新质生产力的崛起

一场技术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新质生产力并非空中楼阁,它建立在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云计算等前沿技术的基础之上,并与现代金融、数据信息等要素紧密结合,共同催生出新产业、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业态。这种融合不仅代表着生产力的质的提升,更象征着人类改造自然手段和方式的巨大飞跃。


01

技术革新的前沿阵地

新质生产力主要发轫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类脑智能、量子信息、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未来产业新领域。这些领域的技术新、要素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和服务也新,它们共同构成了新质生产力的技术基石。


02

创新驱动的核心地位

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创新驱动。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深度应用,不仅创造了新产品,催生了新产业,更产生了新价值。这种创新不仅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生,还推动了新兴产业的技术领先和市场拓展,为未来产业开辟了新的赛道和动能。


03

要素配置的优化重组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是对现有产业组织和要素配置的重大突破。它推动了技术、资金、人才、劳动力、数据等一系列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和优化配置,特别是数据的优化配置,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了强大支撑。



打造新质生产力的中国路径

中国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时期,拥有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优质土壤和良好基础。为了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强化创新驱动,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新质生产力的崛起汇聚磅礴动力。


01

加速新技术涌现

完善科研机构管理体制,建立适应新质生产力形成的科技创新评价体系,加强前沿技术的探索、交叉融合和颠覆性技术的供给,同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构建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和制度环境。


02

释放数据要素潜能

推进数据标准化体系建设,提升数据供给质量,创新数据开发利用机制,确保数据的流动和共享,以数据驱动生产力变革和创新,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强大支撑。


03

形成“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打通“科技—产业—金融”的循环堵点,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的深度融合,为新质生产力的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加速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

释放消费潜力

在全球化的今天,市场已成为最为稀缺的资源。我国超大规模市场所蕴含的庞大消费需求,为前沿技术的产业化提供了丰富的早期应用场景,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为了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我们需要采取双重策略。一方面,进一步激发和释放国内市场的巨大潜力,培育并壮大新型消费模式,如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和健康消费。同时,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以及国货“潮品”等新兴消费增长点,充分激发并满足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推进国内市场的规则、标准和制度的统一,加快构建一个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这将有助于商品和要素资源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自由流动,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市场基础。



强化高素质人才培养

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保障

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其核心在于人才的培养。颠覆性技术创新和新科技的快速发展,需要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作为支撑。这包括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以及高技能人才


同时,我们还需要培养一批具有前瞻眼光、熟悉技术变革趋势、擅长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的企业家和投资人才。因此,我们需要强化科学、技术、数学、工程等领域以及新工科、新医科等专业的人才培养,形成一支掌握新技术、新工程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同时,我们还需为那些通晓商业模式和管理方法的企业家和投资人才创造有利的环境,让他们能够脱颖而出,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综上,新质生产力的崛起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深化改革开放,优化要素配置,打造“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为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微信扫一扫分享资讯
微信公众号
手机浏览

Copyright C 2024 创智合力人工智能服务平台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沪ICP备2024052536号-1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昆阳路1508号2幢2层 EMAIL:service@aiosta.org.cn

用微信扫一扫